|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爨乡书法艺术家张子玉

爨乡书法艺术家张子玉

关键词:张子玉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张子玉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uli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65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爨乡书法艺术家张子玉

        张子玉先生(1905~1953),字银汉,号樵,别号渔舟,又号龙海山人,云南陆良中枢镇人。祖籍江苏南京,明初祖辈随沫英将军入滇征战而在陆良定居。
       先生于1905年6月23日出生在一书香之家。父亲张晋三是有名的洞经音乐传艺师,熟悉中国传统乐器、娴于吹、拉、弹、唱,又精于商务会计。母亲刘海常是织布能手,一生从事手工业织布,信奉佛教。
     先生就读于私塾,毕业于新学,由于品学兼优,被陆良县劝学所(教育局前身)保送曲靖府云南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学制四年。学成回乡,县政府视为人才,聘任陆良第二中心小学(校址南城外关岳庙)校长。继而,又委任陆良县教育督学、主管全县教育。
     先生潜心学习爨碑、魏碑、汉碑、王羲之、欧阳洵、褚遂良、颜真卿、张裕钊、黄庭坚、张旭等书法大师留下的中国书法艺术优秀作品,积数十年功夫,博采众家,自成一体,且有突出的个性。20世纪30年代曾在昆明、上海、香港挥毫泼墨,成为爨乡书法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融合的民族文化与融合的书法艺术

     先生最初练习王羲之、赵孟頫字帖。小学时能写整齐、规范的大小楷,能画生动、形象的菊、兰、梅、竹,还能以竹箫吹奏洞经音乐,展现出他超群出众的艺术天赋。在曲靖云南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被汉语语文教师指定为班上刻写誊印讲义的能手,而获得一定的报酬,以补学习生活之用。
    1918年寒假回家、遵父命写了一副春联贴于堂门之上,父亲看了又看,在行的说:“灵秀有余、气势不够。”建议多读、多练习碑帖。父亲的提示,使先生如雷贯耳,更加下功夫练习爨碑、魏碑、汉碑、泰山碑、三希堂法帖等中国优秀书法作品,把北碑、南帖熔为一炉,形成一种融合性书体。1922年,先生在陆良县第二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期间,向同事借得陆良明末清初名士汪延柏所著《紫溪传》,阅读并用钢笔抄录全书,其钢笔书法飘逸、舒展、大方,已显出融合性的书法艺术。
     1924年,先生应陆良县大觉寺方丈之邀,身穿僧服、披袈裟,登坛为僧、尼、居士宣讲《金刚经》、《华严经》,并先后为大觉寺写横匾“大觉禅寺”、“大乘正觉”、“普度众生”、“涅槃佛地”,以方笔抄写了一部《金刚经》。
    由于治学有方,1925年先生被陆良县政府委任陆良县教育督学,巡察各乡镇小学,着手沟通上下,解决小学教材供应和办学经费短缺等问题。
    1927年,先生根据县政府示意,把县教育督学一职移交陆良县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朱光华,到陆良县乡长训练班担任训导主任,协助县长主持训练班日常工作。先生在巡察普济寺乡时,乡长送上一小提篮银元,他心平气和地对乡长说:“这钱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你哪里拿来的送回哪里去。”这事一传十,十传百,都说张子玉勤政廉洁、不贪钱财。业余时间,先生练习了北魏郑文碑帖,清代书法家张裕钊书帖。根据“爨宝子碑”文“爨龙颜碑”文,根据爨氏统治南中数百年的历史记载,和先生曾在滇、川、黔、康边境所见所闻的民间传说,撰文并书写了长幅《爨乡春赋》:

爨乡春赋*
春色、春扬、春花处处诗,归谷新鹤,嫩山红遍,定为三草,易渡莲菱,忽新寅钟,三渔暮轻上。
御丞月下归,故弱,门疏,尊人,访旧,对皋,觞归,寂头,稍菱,则欲,火稀,斧录,持远,识仁,三旬印后,远边人华云晖。

上赋是写爨乡风景地理,下赋则写爨氏的统治方略。标题四字书法艺术,如斧凿刀劈,方中有圆、隶楷结合、两背相张、楷意中融有隶意。正文七十六个字,一气呵成,有一泻千里之势。其自信、老道,气势磅礴,笔力透纸,令人想到一个书家心无旁骛、意气风发、挥毫走笔的气势,赞叹不已。

先生所走过的融合性书法之路,有其诗文为记:

笔墨生涯求身善,凌云挥毫劲笔端。
                         一摹二王及赵欧,更习篆隶碑魏爨。
                         用笔何如结构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意在笔前字居后,多练细研不一般。
                         六书八体生奥妙,书到瘦硬方具冠。
                         世人焉能知其故,墨锭细磨砚底穿。

*注释
御丞:中原王朝任命的地方“爨”氏官员。
门疏:敞开大门,接待来访。
对皋:对着近水的高山思索。
觞归:戒酒。
寂头:清醒头脑。
稍菱:改刺激性言、行。
火稀:制怒。
识仁:向学者、绅士求教。

以书法艺术服务桑梓

      1927年夏天,先生完成了陆良县乡长训练班公务,离开家乡,到云南省交通厅任职。凭借省会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展了书法艺术社会实践的渠道。先生向同事借阅《名人墨蹟》、《泰山经石峪碑帖》、北宋名臣《文天祥书蹟》,以毛笔隐纸双钧而存,阅读,并以隶书抄存了清末民初康有为所著《广艺双舟揖》,在书写汉字的结构和运笔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应昆明市文庙街一家书画店的高薪聘请,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到这家书画店挥毫泼墨。继之,又到上海、香港进行书艺交流,在书法艺术和经济方面获得了双收。
     1928年秋,先生与好友计卜合资,在陆良县城南大街中段,开办“永和”书店,经售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教科书和笔、墨、纸、砚等。先生以书店为平台,为求字者书写禧联、寿联、春联。每年进入十月,求写春联者络绎不绝,陆良县城春联多数出自先生之手。先生用洒金红纸所写张姓中堂“百忍传家”和族联:“千秋金鉴名臣录,万选青钱学士家。”叙说张姓在历史上曾出过六十三名宰相,唐相张九龄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被唐玄宗命为“千秋金鉴”,优秀文章出自书香之家。


     1942年,应陆良县一位小学校长学习书法之求、先生为其书写样本:以圆笔抄写了文天祥的正气歌,以方笔抄写了纳兰性德悼亡词九则,以篆、隶抄写了几位历史书法家名言。


     1943年应陆良县城一家富户老太爷祝寿之需,先生为其书写一点五平方米“寿”、“福”两个大字。先生铺好朱红纸后,一气呵成。这样的超水平发挥,先生自己也很满意,取字时,富家付了三十块大洋。有人问先生:乡下农民,送您一捆柴,您就书写一幅禧联,为何两个字,您就收三十块大洋?先生答之:“因人而异、济人之难”。
    1947年,应地方名士申寿堂、杜锦芳建新居之需,先生为两家分别书写了中堂:“砚以静而寿,诗乃心之声”,和对联:“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创业,曰读曰耕”。“要把有时当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倡导诚信、节约美德,重视农业,重视教育。
陆良县中枢镇南大街郑萝楼老太爷八十大寿,陆军上将卢汉、陆军中将曾泽生、六十军三位师长送来一块请昆明书法名家吴绍璘先生所写的“寿考作人”的贺匾,因尺寸过大,郑家中堂门额不够悬挂,当时,缺少缩印技术。先生好友郑祖惠送来请先生仿写,先生轻车熟路、手到事成,毫不走样。这是两位书法家不见面的“以字会友”。
    1948年,先生着手以方笔书法抄写佛教《华严经》,以隶书抄写道教《大洞经》,替父亲张晋三,母亲刘海常还愿而作。经三年多功夫,终于完成,共计八十六卷,也为祖国书法奉献出执着追求的书法艺术作品。
    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在创建新社会的过程中,先生的书法创作多了一项内容:以宋体为新建单位书写铭牌,如“陆良县人民政府”、“陆良县人民中学”等。
    1950年,在陆良县工商联代表大会上,先生被选为秘书长。
    1953年春节刚过完,陆良县中枢镇南门街农会大组长陈小白命先生随其到小百户乡算账收款,因衣服单薄,冒寒风来去而患感冒、无钱医治,酿成大叶性肺炎于同年4月23日病逝。其后事全由县工商联罗怀尧会长操办。出殡时,千余民众自发相送,一位爨乡杰出书法家因小恙而过早辞世,父老乡亲无不扼腕叹息。
先生一生喜爱菊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恰如其分反映了先生的高尚人品。

《张子玉墨蹟》正式出版

 

      先生墨蹟流传于民间,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收藏保存下来的已非常有限。
     公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省发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号召,张子玉先生后裔张延祺、张延良、张延光、张延箴在陆良县人民政府支持和在友人、乡亲的帮助下,将流散于民间的张子玉墨蹟收集、整理、编辑,经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陆良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建成写了序言,陆良县旅美知名人士李竟生(爱国将领李鸿谟长子)写了序二。云南旅港同乡会,云南省工商联合会,昆明市台资企业协会,昆明市新知图书城分别写了贺词。云南教育出版社把《张子玉墨蹟》出版信息、照片、简介通过互联网推向“谷歌”、“人民”、中文“雅虎”等六十多个网站。《张子玉墨蹟》正式出版,受到各地图书馆、学校、教师、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分别来电、来函、来人索取。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馆分别以民间书法家优秀作品加于收藏。云南日报、云南文艺评论、昆明日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分别发表了报道、评论、专题文章。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187233368 传真: 邮箱:2537396868#qq.com
地址:云南陆良鑫城国际 邮编:655600
Copyright © 2004-2024 陆良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